《非暴力沟通》笔记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是马歇尔·卢森堡,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本书介绍的一些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的确让人受用无穷,沟通作为人最最基本的技能,却也是我们最需要提炼和掌握好的技能,良好的沟通不仅能帮助你改善人际关系,协调冲突,也能帮你提高工作效率。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关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能够让你更专注于问题的本质和核心,而非情绪化用事。

专注于观察,避免分类和评价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而观察最主要的便是区别于评论。

1
2
评论:“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观察:“欧文在过去的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

人大多都是情绪化的,1000个人便有1000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准则,有自己的判断依据。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见你。”语言使我们陷于是非之中。

一旦遇到不喜欢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会想别人有什么不对。如果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想做,那他就“太过分了”。如果有人开车横冲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同样的,要是达不到自己的期待,也会觉得自己有毛病。

诸如此类的评论暗含着我们的价值观及需要,以这样的方式提出主张,很可能会招来敌意,使我们的愿望更难满足。

同样的,人们越是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

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

观察是基于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的客观事实,而评论则是附带个人主观臆想和绝对化的结论标签。

以评论的方式给人贴上标签,很难得到别人的认同。

负面标签的消极影响很明显——例如用“懒惰”和“愚蠢”这样的词形容人。

正面或中性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例如用“厨师”一词定义人。而且有时候正面的评论也并不一定是对方需要的。

一味拍马屁并不总是会有好的反馈。

推测别人想什么与观察他的行为并不是一回事

不能因为某个人话比较多,而认为“他认为只有他的话有价值”。

在反馈问题时,避免主观推测,而直接说出自己的观察(具体的行为)和感受,不仅能节省沟通的成本,也能避免激化矛盾,让对方认清自己的问题。

所谓当局者迷,很多时候并不是对方不愿意改变,很多事情也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缺少意见清晰的反馈,实事求是的观察。光是评论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1
2
评论:你的话太多了,你认为只有你的话有价值。
观察+感受:我注意到你之前的每次讲话都要讲20多分钟,然后回忆往事,有一部分是重复的,这让我听着不舒服,觉得没有必要。

如果我们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作出友善的回应。

体会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在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4种选择:

  1. 责备自己
  2. 指责他人
  3.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即发言者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同时也能减少压迫感)。

1
2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认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乙认为,她感到失望,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区分感受和自我评价/想法/判断

1
2
想法: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感受:作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1
2
评论:你从不理解我
需要:我希望我们能互相理解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1. “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2. “面目可憎”时期——此时,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 “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

在倾听他人的感受时,一般来说,在存在多种感受的情况下,一个人会诉说那些还没有得到倾听的感受。因此,倾听的人无须一开始就对各种感受同时作出反馈,而可以自然地从一种感受过渡到另一种。

认清自己的需要

使用负责任的语言,更能认清需要

我要做……因为我想……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都是负有责任的,一方面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方面却却经常在说“不得不”。

1
2
问:为什么打扫房间?
答:因为我不得不做。

而如果使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则更能认清我们的需要,让我们知道,哪些值得做,哪些不值得做,也能改善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的心态。

1
2
问:为什么打扫房间?
答:因为我想要一个干净卫生和舒适的环境。

认清了做这件事情的目的,也就提升了我们去完成他的动力。

不论你选择做什么,了解自己为什么要那样做

提出具体的请求

我们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

如果我们的意思含糊不清,别人就难以了解我们到底想要什么。

1
2
含糊:你能不能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
具体:我希望你每周能有至少一个晚上在家陪我

有的时候,我们并不需要直接提出请求,比如:妈,我口渴了。

可是有的时候,我们也许只是说出我们的不快,却误以为别人知道我们要什么

“我叫你带瓶酱油回来,可是你忘了,好烦啊”,也许她只是希望他现在立刻下去买一瓶。

同样的,如果不能明确谈话的目的,我们的谈话对象可能就不知道如何回应,甚至会感到局促不安。

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

1
2
请求:我希望你去理发
请求+感受:你的头发这么长,我们担心这会影响你的视线,特别是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去理发好吗?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我们的期待生活,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着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要求:为什么不去理发呢?

孩子一般会把它看作命令或者指责。

我们的意思和别人的理解有时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

当对方给予反馈,表达我们的感激,如果有误,在表达感激之后再纠错,不然对方可能会以为你在批评他。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

提出请求而非命令

有句话叫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1
2
命令:请打开窗户
请求:帮我打开窗户好吗?

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

如果我们愿意去体会是什么使他们无法说“是”,那么,根据我的定义,我们提出的就是请求而非命令。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并不意味着,一旦人们说“不”,我们就不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它意味着,除非已经充分体会是什么妨碍了他人说“是”,我们就不会试图说服他们。

在另一些时候,即使我们以适当的方式提出请求,有些人仍会误以为是命令。特别是当我们处于强势的一方,那些曾受过权威威胁的人尤其容易作出那样的判断。

在这些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于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学会倾听

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急于安慰和分析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如果一个人想要别人了解他的处境,听到的却是安慰和建议,那么,他就有可能觉得不太舒服。

分析也会妨碍倾听,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而并没有倾听他们。

有时,我们认为自己受到了指责,实际上,那些话是他人表达需要和请求的方式。如果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认为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伤害。

说的人更希望对方打断,而不是假装在听

如果听的人很烦,说的人一般也会觉得很无聊。打断别人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想被人当作负担。

如果我不强调我与他人观念的不同,我就较容易接纳他们

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而不纠缠于他们的想法,我的生活将会变得愉快得多。

合理的愤怒

前面提到了,人在听到不中听的话时会有4种不同的表现,遇到问题也一样。

假定我们约了个人,时间到了,她却没来。如果彼此的关系处于比较微妙的时期,我们可能会忧心忡忡。如果我们看重的是诚实守信,我们也许会觉得不耐烦。反之,如果我们想休息一会儿,我们可能就不会介意她来晚了。因此,同一件事情,不同的需要导致不同的感受。一旦意识到自己的需要——不论是友谊、诚信还是休息,我们就可以更加体贴自己。我们可能会有强烈的情绪,但不再生气。可是,如果意识不到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一心考虑别人的过错,我们难免就会生气。

在生气时,批评和指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愤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惩罚对方,而是满足未得到满足的需要。

为了充分表达愤怒,我们有必要明了自己的需要并采取行动。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

  1. 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2. 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
  3. 体会自己的需要;
  4. 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避免惩罚

当我们为了回避惩罚去做事情时,我们可能会忽视事情本身的价值,而陷于对失败的忧虑。

如果员工的表现只是在服从管理层的命令,士气就会受到影响;或迟或早,工作效率就会降低。如果孩子刷牙是因为担心受到批评或被嘲笑,他们的口腔健康可能会得以改善,但自尊却会受损。此外,我们都知道,惩罚将导致关系的疏远。一旦我们被看作是施暴的人,我们就很难得到友善的回应。

解决内心的冲突

自责也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

指责和懊悔并不能解决问题,一切都应该从满足需要出发。

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将逐渐变得平和。

一旦我们发现自己心底深处的愿望,并采取积极的行动,我们将会重获生活的热情。

如何表达感激

我常常假定人们已经知道我的情意,然而,这是想当然。此外,即使人们在听到感激时会感到尴尬,他们也会想听到明确的表达。

表达感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1. 对方做了什么事情对我们有益;
  2. 我们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
  3. 我们的心情怎么样?

例:马歇尔,当你提到这两个观点时,我很欣喜,感到将来有盼头了,我一直在寻找和儿子沟通的办法,这两个观点给我很大的启发。

同样的,对于感激,做比不做更重要。我们时常碍于面子或者不知如何表达而放弃感激,但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即使做得不怎么样也是值得的!

同样的,在听到别人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也许会觉得别扭。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注意倾听别人所表达的感激,同时避免自我膨胀和假谦虚。

留意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并表达感激之情。生活中不光要注意那做得不好的2%,更应该关注于做的好的98%。